GU市一片慘綠,房地產一片暗然無光,還有什么?前幾天聽說 總理招幾家包括董 明珠等幾位實體企業(yè)家進京座談,小可特地傾聽那報道,好像獨缺了小米雷軍。 這是否又表達什么樣的政策風向標? 拋棄虛幻,回歸實體,這原本就是一個國家的強國之本。所以,一聽上面那個消息,而且在新聞聯播發(fā)布,小可真的心頭好一陣溫暖。 沒有實體產品,你什么南天貓、北京東,拿什么畫餅充饑?沒有實體產品,你順 風、圓通、申通,通通都去喝西北風!沒有實體企業(yè)做支撐,你雷軍拿紙糊的小米給米民?小可從不否認每一個創(chuàng)新,但我們不能過分的對于潮流性的東西頂禮膜拜甚至于把頭給磕出血來,那般樣子吹得沒邊沒際,有意思嗎?把做實體當后娘生的,貶損得一文不值,想想這些年做實體的,過的什么日子?除了那些國有企業(yè),誰把你當人看了? 環(huán)境負擔諸如社保、養(yǎng)老、就業(yè)、維穩(wěn),有多少擔子不是民營實體企業(yè)撐起來的?推動社會進步的,有多少不是民營企業(yè)先從最底層先闖的? 昨天下午這個城市突然暴雨如注。事先完全沒有一點預兆。翻看那媒體的天氣報告,也根本沒有“有雨”這一說。好多事和這雨一樣的,完全不可能按照坐在空調房間冷氣打得足足的人們想象的如何如何。好多自然,沒有什么潛規(guī)則可循。所以,你倘什么事都多以常理推演,必敗無疑。 治國、創(chuàng)業(yè)、謀生、發(fā)展,都是一樣的理,沒有什么一定之規(guī)。做什么事都最忌走極端,最忌胡吹亂侃的光想吃浮食,最忌以一個小概率的成功概括于全面的不切實際,最忌所有人都以為天下管真會掉餡餅。 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豬放在風口上,也能飛起來”是小米一把手雷軍說的,恐怕少有人知道,雷軍曾有近二十年在IT里做,在有名的金山軟件公司工作了近十年。沒有前期踏踏實實的埋頭苦干、努力鋪墊,如何能突然有只豬,突然出現在風口上,突然就能飛上天? 就象小可這個所在的城市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上市公司一樣,中國現在的環(huán)境,極少有真正的百年企業(yè),真正的世界五百強企業(yè)(國字號免議)。什么原因?環(huán)境的土壤不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沒有健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整體素養(yǎng)沒有達到,服務方與被服務方的位置沒有擺正,創(chuàng)業(yè)者極少能認識到自已的不足和短板,少有大胸懷、大責任、大擔當,對于公德、良俗、國家責任、環(huán)境責任、和義務,沒有清晰的認識和可稱道的運營方針,整個環(huán)境更沒有培植真正實體企業(yè)的長遠有效的方針政策,更別談什么綱領性憲制類的法律文件,總體還是人治大于法制,徑直顧急功近利,各自的地盤短期利益排在第一位。 說到治國安邦,小無時不在擔心:倘若把習大和岐山公累壞了(這個國家)怎么辦?正因為沒有一系列基礎性的地基鋪墊保護,當狂風暴雨來臨,盡是一片狼藉,就如股市和房地產,包括基層環(huán)境現在日益透支的地方債務,還有拆東補西、入不敷出的社保危機等等。 希臘債務危機應當足夠引起大環(huán)境的警覺。是不是可以只顧互聯網 + 而不關注實體?是不是只顧大拆大建而不顧手里還有多少?到底是選擇“手頭有十塊用一塊”還是選擇“手頭有一塊用十塊”? 再不關注實體,我擔心最終“豬沒了,空留下一地豬毛!”---屆時恐怕連騷味都沒有,還奢談什么飛不飛? 瞎說八道。

|